近日,中郵恒泰藥業(yè)旗下的一家中郵大藥房開出了名為“郵氧的茶”奶茶店。盡管中國郵政福建公司事后稱,奶茶店并非郵政業(yè)務,但以國有資本入局奶茶市場,卻是不爭的事實;而店面和包裝的黃綠經(jīng)典配色,更是毫不回避它與中國郵政的關系。
消息一經(jīng)傳出,郵氧的茶門前排起長龍。不過,奶茶店雖然一開業(yè)就沾了中國郵政的光,但也直接背上了中國郵政在郵政主業(yè)上一貫的“壞口碑”,許多網(wǎng)友調侃“車馬郵件奶茶都慢”“希望它的奶茶不會像郵政快遞那么慢”。
顯然,目前斷言中國郵政跨界做奶茶會失敗為時尚早,央企跨界生活消費領域,本來就不是什么新鮮事。以中石化為例,以加油站網(wǎng)絡為基礎,打造零售品牌易捷,使其一舉成為國內最大連鎖便利店,擁有2.7萬余家門店,并相繼跨界賣咖啡、賣菜、賣車等。然而,當國企跨界為眾人所津津樂道的同時,這些調侃依托的現(xiàn)實邏輯和情緒應該被正視,而不宜只作娛樂化解讀。
與處于壟斷行業(yè)的中石油、中國電信等國企不同,中國郵政所處的快遞行業(yè)是民營資本競逐的高度競爭市場,各家快遞公司在配送時間、單價和服務品質等方面的頻頻較量,刷新了消費者對于郵政服務的期待,也提高了郵政行業(yè)的生存門檻。如果換作民企,消費者既然有了“慢”的負面評價,就可以“用腳投票”將其逐出市場,但由于中國郵政是國有獨資公司,其郵政主業(yè)除了要參與市場競爭,也要承擔郵政普遍服務義務,具有一定公益性,能否以用戶偏好和市場競爭一味否決就值得商榷。
但當我們把焦點從郵政主業(yè)轉移到奶茶業(yè)務上,網(wǎng)友的調侃看似是無厘頭的玩笑,實則是公眾對資源配置低效、國企競爭意識不足的無奈和“警惕”。如今以奶茶為代表的新式茶飲賽道,競爭激烈程度與快遞行業(yè)相比毫不遜色,市場飽和度日漸提升,爭奪市場份額并不容易。郵氧的茶想要做好這盤生意,就必須明確自己的優(yōu)勢所在,精準地把握消費者的需求,并及時進行經(jīng)營戰(zhàn)略的調整。
這些具體目標落到一家國資背景的奶茶店頭上,歸根結底要回歸到內部激勵制度是否成型,是否有勇氣接受市場化競爭結果的問題上,而這在某種程度上,也是改進公眾對于國企低效印象的重要時機。簡而言之,國企跨界到競爭行業(yè),不應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地位,更不應該低估每一個跨界嘗試背后的社會影響。(黃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