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欧洲乱码视频在线专区网站|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动漫|亚洲综合中文字线观看看|不卡的国产ab网站

  • <b id="wusqu"></b>

    首頁 新聞 國內 聚焦 教育 關注 熱點 要聞 民生1+1 國內

    您的位置:首頁>新聞 > 熱點 >

    注意!聯(lián)合國發(fā)蝗災警告 “鴨子軍團”將代表中國出征

    來源:中國小康網    發(fā)布時間:2020-03-16 14:18:39

    聯(lián)合國發(fā)蝗災警告!千億蝗災蔓延非亞會危及中國嗎?

    據寧波晚報報道,受強季風影響,近期大量蝗群一周前抵達海灣兩側,“造訪”了科威特、巴林、卡塔爾和伊朗西南海岸區(qū)域。中國的鄰國巴基斯坦因蝗災于本月早些時候宣布國家緊急狀態(tài)。根據巴方需求,中國政府已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抵達巴基斯坦。隨后,10萬“鴨子軍隊”也將代表國家出征滅蝗。

    蝗蟲過處,寸草不生。繼東非蝗災之后,紅海兩岸蝗災規(guī)模繼續(xù)擴大,已影響也門、沙特阿拉伯、阿曼。此外,受強季風影響,大量蝗群一周前抵達海灣兩側,“造訪”了科威特、巴林、卡塔爾和伊朗西南海岸區(qū)域。

    我們的鄰國巴基斯坦因蝗災于本月早些時候宣布國家緊急狀態(tài)。

    根據巴方需求,中國政府已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抵達巴基斯坦。隨后,10萬“鴨子軍隊”也將代表國家出征滅蝗。

    是的,你沒有看錯,這支由浙江紹興“國紹1號”鴨苗組成的“鴨子軍隊”簡直是滅蝗界中的“奇才”。20年前,鴨子“軍隊”就曾出兵新疆,一舉平定蝗災,立下赫赫戰(zhàn)功。

    為什么是鴨子?滅蝗界“天才”名副其實嗎?寧波“鴨兵”能申請入戰(zhàn)嗎?2月26日,浙江省農業(yè)科學院研究員盧立志對此進行了解答。

    為什么是鴨子?

    勤勞的中國人,在歷朝歷代的滅蝗戰(zhàn)爭中積累了很多種方法對抗蝗蟲災害。

    盧立志介紹,科學防治蝗蟲可以采用藥物殺滅,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。從環(huán)保角度考慮,自然是生物防治的好處更多,“前者滅殺成本高,還會有農藥殘留,后者不僅沒有環(huán)境污染,還能修復生物鏈,一舉多得。”

    生物滅蝗辦法曾經也考慮投放青蛙、鳥類。“它們同屬蝗蟲天敵,但紀律上‘散兵游勇’。蛙和鳥類只能在指定區(qū)域完成滅蝗任務,一旦蝗蟲轉移,它們不會跟隨作戰(zhàn)。這樣一來,我們需要重新到受災地區(qū)投放天敵。一來成本增加,二來有些物種可能受環(huán)境限制,并不適合投放受災區(qū)域。”

    相對比,“雞鴨軍團”作戰(zhàn)能力更勝一籌,“鴨子喜歡群居,管理起來比雞更方便,生命力、覓食能力、抗寒能力也更強,適合野外生存。”

    同時,放一只鴨子相當于滅了蝗蟲全家。盧立志給出數據對比:“一只雞一天能吃掉70只蝗蟲,一只鴨子則能吃掉200多只,擁有三倍作戰(zhàn)能力。而且鴨子吃蝗蟲完全是地毯式‘搜捕”,連蝗蟲的蛹都不會放過。”

    加上鴨苗長成后肉質鮮嫩,滅蝗“退役”后還能成為當地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,帶來經濟收入。

    紹興鴨是滅蝗界的“奇才”

    紹興鴨味美,肉質鮮嫩多汁,一直是煲老鴨湯的好原材。而它們也是目前主推的滅蝗主力軍,“簡直是滅蝗界中的‘奇才’”,盧立志說。

    紹興鴨中又以麻鴨體形大,捕食能力強,成為滅蝗首選。

    麻鴨最輝煌的戰(zhàn)績是2000年。“當時新疆出現大批蝗蟲,新疆很少養(yǎng)鴨,所以當時 ‘鴨兵’全部來自于浙江空運。分批運送10多次,總計10萬多只。”

    浩浩蕩蕩來到新疆的“麻鴨軍”并沒有顯露新兵蛋子的稚嫩,不負眾望在大草原上朝蝗蟲們劈頭蓋臉飛撲,將它們一一變成肚中美餐。當年8月底,蝗蟲就被徹底殲滅了。

    更有意思的在后面。當時新疆滅蝗最高司令部——新疆治蝗滅鼠指揮辦公室,專門下達“表彰書”:鴨子捕蝗能力強、捕食量大、“軍”紀嚴明,出動鴨子是草原清剿蝗蟲、保護生態(tài)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。

    寧波“鴨兵”申請入戰(zhàn)

    江浙歷來都有養(yǎng)殖鴨子的傳統(tǒng),比如余姚有番鴨、奉化有水鴨、鎮(zhèn)海有“青殼2號”。那寧波“鴨兵”能申請入戰(zhàn)出國滅蝗嗎?

    盧立志說,鎮(zhèn)海“青殼2號”與紹興麻鴨同屬蛋鴨品種,“目前來看,鴨子中屬‘蛋鴨’滅蝗效果最好,戰(zhàn)斗能力最強。我們也想做對比研究,看看是否還有比麻鴨作戰(zhàn)能力更強的品種。如果寧波鴨勝出,那么也會在考慮范圍內。”

    盧立志透露,巴基斯坦治蝗計劃,首批預計出動10萬“鴨兵”, “國紹1號”鴨苗將代表國家出征滅蝗,“鴨苗可通過空運,一天之內就抵達巴基斯坦。”

    但“鴨兵”出征前,盧立志認為還有更重要的任務需解決。他要和國內外的專家一起研究制定《牧鴨治蝗技術規(guī)范》,以便按照標準規(guī)范操作,“鴨子滅蝗看起來簡單,但其實并不。”

    以此次幫助巴基斯坦滅蝗為例,盧立志與其他專家一起要先通過科學估算出蝗災席卷而來的時間,“因為鴨子經過一個半月的成長期滅蝗能力達到最強,經過科學估算,我們就能預留足夠時間,知道何時向巴基斯坦派‘鴨兵’最合適,以達到最好的滅蝗效果。”

    聯(lián)合國糧農組織稱,非洲地區(qū)的蝗蟲正在不斷繁殖,預計未來幾周內將形成新的蝗蟲群,進一步加劇災情——其中,埃塞俄比亞南部的索馬里州和奧羅米亞州的蝗蟲繁殖情況尤為嚴重,將會出現大量新蝗蟲群;肯尼亞北部和中部地區(qū)的蝗蟲大部分已經成熟并產卵,即便是在地面和空中共同實施措施治蝗的圖爾卡納湖沿岸,也持續(xù)有蝗蟲群出現;索馬里的蝗蟲繁殖則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地區(qū),預計新繁殖的幼蟲將在未來一周左右發(fā)育成熟。

    此外,蝗蟲群還在繼續(xù)向非洲多地蔓延,與肯尼亞相鄰的烏干達東北部地區(qū)、南蘇丹東南部地區(qū)等也都發(fā)現了成熟的蝗蟲群。

    造成此次東非蝗災的元兇“沙漠蝗蟲”,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之一,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50公里,存活時間三個月左右。據悉,占地一平方公里的蝗蟲群一天可吃掉3.5萬人的口糧。

    第二波蝗災要來?

    可能對糧食安全造成毀滅性后果

    多國遭遇的沙漠蝗蟲災害已持續(xù)數月,其規(guī)模在繼續(xù)擴大。近幾個月來,沙漠蝗蟲席卷了從西非到東非、從西亞至南亞共20多個國家,蝗災面積總計1600多萬平方公里,其中非洲之角最為嚴重。非洲之角國家已有超過2000萬人陷入糧食危機。

    專家預測,沙漠蝗蟲在東非國家的遷飛路徑上廣泛繁殖,蟲卵可能會在3月至4月間孵化。若不采取措施,到6月沙漠蝗蟲的數量可能會增長500倍,并可能蔓延到非洲和亞洲的30個國家。而東非最重要的種植和收獲季節(jié)將在3月至5月之間開始,若出現新蝗群,第二波蝗災可能對糧食安全造成毀滅性后果。

    氣候變化和颶風導致蝗災加劇

    聯(lián)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本月閉幕的非盟峰會上指出,氣候變化是蝗災加劇的重要因素。

    東非地區(qū)常年干旱,但2019年異常潮濕,大量降雨為蝗蟲繁殖創(chuàng)造了“特殊”條件。這部分是由一種被稱為“印度洋偶極子”的現象導致,同時也歸因于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海洋溫度上升。

    此外,颶風也是導致此次蝗災的因素之一。分析人士指出,過去10年間印度洋上的颶風活動愈加頻繁。

    為了人類生存環(huán)境的安全與和諧,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刻不容緩。

    蝗災已蔓延至中非國家,若不遏制規(guī)?;蛟黾?00倍

    聯(lián)合國糧食及農業(yè)組織25日證實,近期肆虐非洲東部地區(qū)的蝗蟲災害已蔓延至剛果(金)。這是1944年以來,蝗災首次襲擊這個中非地區(qū)國家。

    根據這一機構的聲明,成規(guī)模的成年沙漠蝗借助風力,上周末抵達剛果(金)東部布尼亞鎮(zhèn)。

    近年來,剛果(金)相繼暴發(fā)埃博拉疫情和麻疹疫情,國內沖突局勢復雜,大量人口背井離鄉(xiāng)。

    “沒有必要贅述蝗災對這個國家的潛在影響,”聲明說,“長期糧食短缺將是災難性的。”

    美聯(lián)社報道,肯尼亞、索馬里、烏干達等東非國家遭遇70年來最嚴重蝗災之際,經歷多年內戰(zhàn)、近一半人口面臨饑荒的南蘇丹近期也遭遇蝗災。

    烏干達政府25日說,該國北部20多個地區(qū)出現蝗災,已部署軍隊參與應對災情,但仍需要投入更多資源。

    聯(lián)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、聯(lián)合國分管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洛科克和世界糧食計劃署執(zhí)行主任比斯利25日共同呼吁國際社會提供更多資金,應對正在肆虐的蝗災。

    專家警告,如果不加以遏制,非洲東部和中部6月將迎來更干燥天氣,屆時蝗蟲規(guī)模可能比現在增長500倍。

    蝗災進入中國可能性很小,有一個原因被專家反復提及

    據印度媒體報道,自今年1月中旬以來,印度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遭受嚴重蝗災襲擊,受災面積超過20萬公頃,近三成農作物受損,數十萬農民生產生活受到影響。2月17日,印度農業(yè)部門組織工作組赴災區(qū)調研,評估此次蝗災的影響。

    印度農業(yè)專家德拉克·夏爾瑪表示,此次蝗災對印度本土的農業(yè)生產和經濟影響較大,如果無法得到有效控制,可能將進一步影響南亞其他國家。夏爾瑪認為,此次蝗災主要在南亞、西亞、東非等地暴發(fā)。盡管糧農組織事先對此進行了預警,但對印巴而言仍顯得有些準備不足。他表示,在印巴兩國肆虐的蝗蟲屬于沙漠蝗蟲,考慮到該地區(qū)的地形條件,蝗蟲經印度或巴基斯坦向中國境內遷入的可能性很小。

    此前,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表示,沙漠蝗直接遷飛進入我國內陸地區(qū)可能性極小,但如果境外沙漠蝗得不到控制,夏季進入我國境內的概率將升高。

    張澤華說,沙漠蝗蟲被認為是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之一,這種蝗蟲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50公里,存活時間3個月左右。一只雌性蝗蟲,可以產大約300顆卵,1平方公里規(guī)模的蝗群,其一天的進食量,相當于3.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。

    “我國西藏自治區(qū)與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尼泊爾邊境接壤區(qū)域為沙漠蝗擴散區(qū),由于環(huán)境、氣候、食物的局限,目前來看,對我國境內農業(yè)生產威脅不大,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,直接遷飛進入我國內陸地區(qū)的可能性極小。”張澤華說。

    據他介紹,我國有1000多種蝗蟲分布,可形成災害的蝗蟲有50多種,曾對我國糧食生產和草原區(qū)生態(tài)安全構成嚴重威脅。目前,我國已經形成成熟的蝗災防控應對機制,建立了國家四級蝗蟲監(jiān)測預警系統(tǒng)和蝗災綠色可持續(xù)防控技術體系。

    2月10日,聯(lián)合國在紐約總部舉行通報會,呼吁國際社會采取緊急行動,籌措資金,幫助非洲之角國家抵御蝗蟲入侵,避免發(fā)生嚴重蝗災和人道主義危機。

    聯(lián)合國糧食及農業(yè)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表示,如不迅速采取行動,我們將面臨一場迅速擴大的人道主義危機,東非、紅海地區(qū)和西亞國家可能面臨大規(guī)模蝗災。

    專家分析認為,我國史料中尚未發(fā)生沙漠蝗危害記載,但專家推測在云南和西藏自治區(qū)的聶拉木有沙漠蝗的分布。

    40℃左右是沙漠蝗蝗蝻和成蟲遷移活動的條件,相對濕度需要達到60%~70%。沙漠蝗猖獗發(fā)生的最大擴散區(qū)為緬甸、尼泊爾和印度。春季發(fā)生區(qū)的蝗群遷飛方向為印度—尼泊爾—緬甸—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。

    考慮到我國邊境地區(qū)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阻隔,蝗蟲很難越過高海拔的寒冷地區(qū)。我國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邊境與尼泊爾和緬甸沙漠蝗發(fā)生區(qū)毗鄰,隨季風可能有少量遷入我國,但危害的概率很小。

    中國古代經常發(fā)生蝗災,農民為什么不吃蝗蟲?

    首先,古代人對蝗蟲的認識不多,多數人都是非常迷信的,他們認為蝗蟲是“蟲中之皇”,是“神蟲”。人們認為蝗蟲肆虐的地方必定是當地官員失德,才會引發(fā)神蟲來犯。秦漢時期,人們普遍認為蝗蟲是天災,是上天的懲罰,完全無需防治,只要統(tǒng)治者修行養(yǎng)德,蝗災自會消失。到了后來演變成大量修建蝗神廟來祈求神靈,讓蝗蟲趕快離去,不要再吃莊稼,所以只要有蝗神廟的地方就有蝗災發(fā)生。

    到了唐代,人們依然迷信,據《新唐書》記載,公元628年,唐太宗曾經生吃了一個蝗蟲,以祈求將災難轉移到自己頭上。公元716年,山東爆發(fā)大面積的蝗災,黎民百姓只知道燒香拜佛,不敢捕抓蝗蟲。多虧了宰相姚崇多次上書,堅持滅蝗,蝗災才得到了有效控制。歷史上捕殺蝗蟲的方法有很多,捕殺、火燒、掩埋等,政府出資給予獎勵,但獵殺蝗蟲的行為并沒有深入人心,大多數人還是覺得殺蟲作孽。這個階段的農民殺蝗蟲都不敢,更不用說吃了。他們把蝗蟲當做神一樣供奉,心里對蝗蟲有了一分敬畏,自然是不會吃它了。

    其次,古代人面對蝗蟲這樣的害蟲,多少心里是有些害怕的,他們認為蝗蟲有毒,不太敢吃。其實蝗蟲是可以吃的,早在2004年11月21日,蝗蟲肆虐以色列的時候,以色列人就逮了不少蝗蟲回家做菜吃,甚至還有人生吃?;认x在猶太法律里是唯一可以食用的昆蟲,如此看來,蝗蟲是可以食用的,但古代農民對蝗蟲了解甚少,部分人堅持認為蝗蟲有毒,即使餓得發(fā)暈,一盤煮熟了的蝗蟲擺在眼前也不敢吃。

    但在活命面前,這些神靈論和毒物論都不值一提了。糧食都被蝗蟲吃完了,農民也不可能就這樣坐著等死,要知道人餓急了,是連樹皮都吃的。在《舊唐書》、《元史》和清代的《捕蝗考》中,有“捕蝗以為食”、不論蝗蝻,悉將烹食”這樣的字眼??梢?,人餓急了,還是要吃蝗蟲的,但為啥古人多數時候選擇不吃蝗蟲呢?

    原因在于蝗蟲肆虐莊稼往往就在幾天之內,而且蝗蟲吃完糧食就飛走了,農民還沒來得及抓捕,蝗蟲早就無影無蹤了?;认x的飛行速度極快,它不可能停留在原地等著農民去抓它。莊稼被洗劫一空之后,蝗蟲也早已不知去向了。人抓捕的速度是遠遠趕不上蝗蟲遷徙的速度的,所以農民不是不吃蝗蟲而是這害蟲飛得太快,根本沒法吃它。

   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,蝗蟲過境時,地里還有部分未被啃食的糧食,農民家里還有部分存量。而且蝗蟲吃的多是農作物的幼苗,那個時候農民是不會餓肚子的。農民真正餓肚子的時候是蝗災過后的第二年,那個時候地里顆粒無收,存糧也沒有多少了?;认x毀滅的是農民半年后的口糧,當下并沒有斷糧。從這一點來看,農民不是不吃蝗蟲,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之下,他們并不急于吃蝗蟲充饑。

    蝗蟲不是主食,就算僥幸抓到了,也不能使人溫飽,百姓還是逃脫不了餓死的悲慘結局。用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就是,農作物是生產者,人和蝗蟲都是消費者,當人從一級消費者變成了二級消費者,所獲取的能量會減少90%。即使農民把所有吃糧食的蝗蟲全部都抓起來,也只夠養(yǎng)活原來的一成人口。夏季的蝗蟲只有一層皮,壓根沒肉,秋季后蝗蟲才有黃,但最多也只能當做零食吃。而且蝗蟲無法長期保存,所以農民自然不會大費周折去捕捉根本吃不飽的蝗蟲了。

    綜上,古代鬧蝗災時,多數農民不吃蝗蟲的原因無非就是以下幾點:蝗蟲是“神蟲”,不能吃;蝗蟲有毒,不敢吃;蝗蟲飛得太快,抓不住;農民有存糧,不急著吃;蝗蟲不是主食,填不飽肚子,沒必要吃。

    關鍵詞: 聯(lián)合國發(fā)蝗災警告

    頻道精選

    首頁 | 城市快報 | 國內新聞 | 教育播報 | 在線訪談 | 本網原創(chuàng) | 娛樂看點

    Copyright @2008-2018 經貿網 版權所有 皖ICP備2022009963號-11
   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聯(lián)系郵箱:39 60 29 14 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