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欧洲乱码视频在线专区网站|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动漫|亚洲综合中文字线观看看|不卡的国产ab网站

  • <b id="wusqu"></b>

    首頁 資訊 國內 聚焦 教育 關注 熱點 要聞 民生1+1 國內

    您的位置:首頁>資訊 > 教育 >

    “孔乙己脫長衫”改送外賣,癥結在哪兒?

    來源:騰訊網   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4-08 16:38:07

    【文/觀察者網 童黎 編輯/馮雪】

    本周,“送外賣的碩士想結束北漂”沖上網絡熱搜。

    @閃送員陳師傅 在幾天前發(fā)布短視頻,“攤牌”自述“38歲四川大學哲學碩士,前《南方周末》資深記者,做過互聯(lián)網、公關等,失業(yè)超過半年”。


    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    他說自己接受各種崗位,“也脫下孔乙己的長衫”開始送外賣,但還是著重投遞了地方民辦高校老師崗位。

    視頻截圖

    巧合的是,陳師傅的碩士畢業(yè)論文題目是《嵇康道家——道教思想研究》,他看到老家青城山招出家道士,但招募年齡卡在了35歲。

    有媒體報道,這是陳濤北漂的第12年,由于沒有太明晰的規(guī)劃和這幾年的消耗,他幾乎沒有存款。隨著“攤牌”視頻的走紅,炒作質疑和加油鼓勵一起涌入了他的生活。

    而陳濤提到的“孔乙己”,已經跳脫出魯迅筆下的時代,成為3月互聯(lián)網的“頂流”。社交平臺上,“央視網談孔乙己文學”的話題閱讀量高達6.4億次。

    社交媒體截圖

    “都說學歷是敲門磚,但也是我下不來的高臺,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?!笨滓壹旱姆t來源于這句話。

    接受過高等教育,暫時沒找到理想的工作,但又不想將就從事社會刻板印象中的“低端勞動”……于是,折射這種焦慮情緒的“孔乙己文學”觸動了部分年輕人?!按髮W最后悔學的專業(yè)是什么”、“今年高校畢業(yè)生預計1158萬人”等話題也接連引發(fā)熱議。

    社交媒體截圖

    但在讀書人囿于長衫、高臺的時候,“瓦工年薪25萬仍招不到人”同樣是就業(yè)市場上不可忽視的現狀。長衫與短衣之爭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與職業(yè)教育的調整空間。

    有人指責年輕人放不下身段,也有人思考如何讓“文”、“理”、“工”各色長衫更加合身,讓短衣也光鮮亮麗,最終避免面臨“孔乙己”那樣的兩難選擇。

    著名經濟學家、北京大學國家發(fā)展研究院院長姚洋長期關注教育問題,反對中考過早分流,建議十年義務教育。他在接受觀察者網采訪時指出,“孔乙己文學”在國外也是個突出現象,“這在美國就是很大一個問題,富士康到威斯康星去設廠,最后廠子沒設起來,為什么?招不到技術人員,沒人去干?!?

    他分析了“孔乙己”現象的背后原因,并指出就業(yè)市場“文科弱勢”的關鍵背景之一:“過去20多年,大學主要在擴招文科,因為文科好辦,成本低。辦工科要實驗設備,要材料,難度和消耗就大了。”但是,“不要拿剛畢業(yè)的大學生收入和有很多工作經驗的工人來比較,這本身就是錯誤的”,企業(yè)也“不要急功近利,恨不得大學生來了就能上手干活”,善待員工和實習生就是對社會的巨大貢獻。

    在姚洋看來,大學已經到了普及階段,在中學進行強制性“普職分流”對很多孩子是不公平的,特別對男生打擊非常大,而且職高里75%的學生都是農村孩子。

    “大學生收入沒有倒掛,你愿意吃建筑工人的苦嗎?”

   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3月底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今年北京高校預計畢業(yè)生當中,碩博畢業(yè)生人數約16.1萬,首超本科生的13.6萬人。

    無獨有偶,上海同濟大學今年本科畢業(yè)生約4400人,碩博畢業(yè)生人數約6500人;南京大學2022屆畢業(yè)生共9563人,本科畢業(yè)生占33.01%,碩士畢業(yè)生占55.38%,博士畢業(yè)生占11.61%。

    與此同時,今年我國高校畢業(yè)生數量將達1158萬人,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3月23日,教育部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介紹,我國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9.6%,比上年提高1.8個百分點。

    有媒體圍繞“學歷通貨膨脹”之說展開了討論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北京是中國教育高地,具有豐富的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資源,同濟大學、南京大學等也排在國內頂尖高校之列,它們的情況并不能代表全國,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教育的現狀。

    “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近乎普及的階段,年輕人的大學初入學率早已過半?!北贝髧l(fā)院院長姚洋在分析“孔乙己文學”背后原因時表示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背景。另一方面,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(yè)的勞動力不足,在供需關系作用下推高了收入水平,反倒顯得大學生工資低了。

    “但是普遍來看,大學生的收入沒有倒掛。有人可能會說,建筑工人一個月拿八九千,那你愿意去吃那個苦嗎?這就是付出和回報的問題。而且建筑工人再努力,最后也就是八九千,一年賺幾十萬的是稀缺人才,技術的確好。一個大學生好好干個五六年,工資遠遠超過普通工人?!?

    姚洋提醒,拿剛畢業(yè)的大學生和有很多工作經驗的工人來比較,本身就是錯誤的。

    油工劉延強:刷漆、打磨弄得全身都是,特別臟。油工基本上都是30歲以上,年紀小的基本上就沒有人干這個了。去年帶徒弟了,今年還沒有,不好招。 圖自央視財經

    然而,就是在這樣的錯位比較中,本科學歷似乎“不值錢”了,“考研高考化”的火越燒越旺,“考研大軍”人數連創(chuàng)新高,在2023年達到474萬。

    但打開招聘軟件,越來越多企業(yè)也將面試要求定在了“碩士及以上”。

    “我覺得沒有太大必要。”姚洋在采訪中表示,不少企業(yè)的工作,本科畢業(yè)生完全可以勝任,根本就不需要研究生。

    他認為,很多企業(yè)的觀念需要轉變,之前大學生就能干的事,為什么非得要研究生呢?就好比許多企業(yè)非得要應聘者有實習經歷,攪亂了學校日常教學。

    “我們的企業(yè)還是應該心胸放大一點,把踏踏實實的、認真學習的學生招進來培訓一下,不要急功近利,恨不得大學生來了就能上手干活。”

    “這是市場信號,文科生創(chuàng)造的價值沒有工科生高”

    好不容易跨過人生第二座“高考”獨木橋,不少碩士畢業(yè)生拿到了比本科生更高的起薪。

    只是也有不如意。3月,在“211文科男碩士吐槽招聘會均薪5000元”的熱搜話題下,有網友評論碩士“眼高手低”,也有人稱“文科就業(yè)面確實窄”。

    盡管當事人澄清稱“5500元是整體參會公司的平均值”,但新一輪文理之爭在各大社交平臺持續(xù)數日。

    去年畢業(yè)季,紅星新聞曾在《985名校文科生找工作的這九個月》報道文章中援引教育部統(tǒng)計稱,2021年全國應屆研究生中,人文社科類學生占44.11%,略高于理工科的41.54%;在應屆本科生中,兩者比例拉大,人文社科類占51.5%、理工科占39.9%。

    報道截圖

    同年4月,智聯(lián)招聘發(fā)布的《2022大學生就業(yè)力調研報告》顯示,人文學科等專業(yè)畢業(yè)生的同期就業(yè)簽約情況明顯落后于理科、工科。同時,選擇讀博的碩士生增多,“考博熱”或正在興起。

    姚洋在談到“文科弱勢”時指出了一個關鍵問題:“過去20多年,大學主要在擴招文科,因為文科好辦,成本低。辦工科要實驗設備,要材料,那難度和消耗就大了?!?

    “對于文科生而言,一方面創(chuàng)造的價值本身就沒有工科生那么高。全世界都這樣,不光是中國。另一方面,文科生供給量還那么大,所謂的‘市場價值’自然就沒人家工科生高,這就是市場信號?!?/strong>

    在2021年刊載的論文中,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曾將我國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的高等教育升學情況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時期

    1978—1998年,“讀書的料”上大學。能夠考中接受高等教育者鳳毛麟角,被認為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。

    1999—2009年,獨生子女爭先搭上“升學電梯”。自1998年起,報考大學的主體人群成了獨生子女,恰逢高等教育政策性大幅擴招,本科和??迫雽W人數均急劇增長。

    2010—2020年:競爭持續(xù)升溫形成“高壓鍋”。2010年后,18歲人口數量連年減少,高等教育繼續(xù)擴招,而速度明顯放緩。但急速的擴招帶來的副作用逐步顯露,人們發(fā)現過去大學生在初入就業(yè)市場上能享有的優(yōu)厚待遇現在只有少數名校大學生才可能擁有。

    一時間,安徽六安毛坦廠中學成為時代的縮影。

    陸一分析認為,大學生就業(yè)局面由過去的“賣方”市場演變?yōu)椤百I方”市場,不能單純地歸因于高等教育總量過剩,因為經濟產業(yè)界對專業(yè)技術人才仍然供不應求,職位空缺和失業(yè)現象并存。高等教育的擴張總體上有其積極意義,然而急劇的擴張導致了勞動力供求結構不協(xié)調。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教育部等五部門近日印發(fā)了《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(yè)設置調整優(yōu)化改革方案》,要求到2025年優(yōu)化調整高校20%左右學科專業(yè)布點,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、新產業(yè)、新業(yè)態(tài)、新模式的學科專業(yè),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學科專業(yè)。

    改革方案同時要求,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(yī)科本科專業(yè)點占比進一步提高。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勞動力供求結構不協(xié)調的問題。

    “大學都到了普及階段,那中學為什么要分流?”

    孔乙己不會隨便脫下長衫,除非在當下短衣更適合他。

    如果他本來就是短衣幫,但又能像長衫主顧那樣走進咸亨酒店房子里要酒要菜,“慢慢地坐喝”,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
    據央視財經3月中旬報道,當前裝修需求階段性激增,市場上出現了“用工荒”。山西的王紅偉干瓦工二十多年,他告訴記者去年掙了將近20萬元,今年預計能掙25萬元以上,雖然掙得不少,但卻招不到徒弟。

    “瓦工一般都是40歲到50歲最多,年紀小的都覺得這個活兒臟累,再說學瓦工周期長,正常也得一年半載的?!彼忉屨f。

    早在2019年,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就轉載文章“中國高級技工缺口高達2000萬,大國智造誰來造?”,討論人才缺口掣肘中國制造轉型。

    一方面,對于技術人才的用人體系評價、工資待遇激勵、社會保障水平等仍然與學歷掛鉤,人才觀念有待轉變;另一方面,職業(yè)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
    這里不得不提一個詞:普職分流。

   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劉玉照早前接受觀察者網采訪時介紹,很多國家都分職業(yè)教育和普通教育兩個體系,不同國家的普職分流起點可能不一樣。在五六十年代,我國主要的職業(yè)教育在初中這部分?,F在職業(yè)初中基本取消,普職分流在義務教育階段之后,也就是初中升高中這個時候。

    “關于職業(yè)教育的分流,我們國家政策規(guī)定是50%,但實際操作中,大家對職業(yè)教育積極性不是特別高,所以大部分城市職業(yè)教育達不到50%,普通教育比例都超過了50%?!?

    針對就業(yè)市場上的“技工荒”、技工老齡化、人才相對不足等現象,劉玉照認為問題在于“我們的教育體系、教育內容和就業(yè)市場一度是錯位的”。

    他解釋說,2000年之后,中國工業(yè)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大規(guī)模發(fā)展,但是當時大學擴招的是本科,這一部分學生實際上是很難進入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的。實際上,大學擴招導致了職業(yè)教育的萎縮,也同樣導致了就業(yè)市場上人才和市場需求的錯位。

    那么普通、職業(yè)教育應該如何匹配?

    姚洋長期主張進一步“取消中考分流,普及高中教育”,把選擇權給學生、給家長。他在采訪中表示,“我覺得這樣強制性的分流,對很多孩子是不公平的,特別是對男生打擊是非常大的。現在大學都已經到了普及階段,那中學為什么要分流?這是說不通的,也不利于城鄉(xiāng)之間的教育公平,職高里75%的學生都是農村孩子?!?

    他反對這樣的分流“把高考的壓力傳遞到了中考,孩子們就只會考試。甚至于最后一年,職高學生跟普高學生一樣在那刷題,完全是浪費,因為目標還是要上大學。”

    深圳一技工學校的校園新聞

    “而且進入職高之后,學生自認為就是差生,對自己人生的定位就不對了。我們要改變對所謂職業(yè)教育的刻板印象,我覺得就應該叫‘技術教育’,因為包括我做老師也是個職業(yè),對不對?”

    他補充說,另一方面,企業(yè)對員工的要求提高了,包括一線工人,所謂的職業(yè)教育就需要重新思考?,F在的職高教不了那些東西,那么企業(yè)也不會聘用,因為干不了那活,必須是大專生,得在懂原理的基礎上舉一反三。

    觀察者網注意到,去年新修訂的《職業(yè)教育法》取消了“普職分流”的提法,改為普職協(xié)調發(fā)展,強調要注意把握關鍵詞“因地制宜”,即不要“一刀切”,要允許各地普職比例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差異。

    另據界面新聞近期報道,我國普職分流向“七三開”邁進。

    近三年普高、中職招生情況? 圖自界面新聞

    3月23日,教育部舉行新聞發(fā)布會介紹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(yè)發(fā)展基本情況,著重提及“根據產業(yè)升級調整需要和社會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提升的規(guī)律”,“通過中高職貫通、中高本銜接、完善職教高考等,為有意愿夠條件的學生提供多種就業(yè)、升學發(fā)展路徑”,“打破職業(yè)教育的內循環(huán)和職教學生的固化身份”。

    姚洋也肯定了新“職教法”中的“職普融通”方向,也就是職業(yè)教育和普通教育在高中階段要融通起來。

    “我們現在不是缺少選拔,而是缺少讓孩子自由發(fā)揮、自由想象的空間,這對我們中華民族未來是很不利的。”他說。

    “如果是孩子們自己去選擇的,覺得感興趣,就是要去讀某某技術的院校,那未來工作起來也是心情舒暢,就不會存在所謂‘孔乙己脫長衫’的問題。”

    他也喊話頭部企業(yè)承擔一點社會責任:“先別想著什么捐款,把基礎的做好,別老搞996,要善待員工,善待實習生。這是對社會的巨大貢獻,給我們整個社會減壓。”

    關鍵詞:

    頻道精選

    Copyright @2008-2018 經貿網 版權所有 皖ICP備2022009963號-11
   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聯(lián)系郵箱:39 60 29 14 2 @qq.com